蘇花高怎麼了
by 蔡中岳
隨著縣市長交接,花蓮縣獨領風騷在全國搶盡各式媒體版面,除了兩個「傅」縣長之外,最值得大家關注的就是傅縣長長期以來唯一的政策「蘇花高」。
交通部在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蘇花高出局!」此一訊息一傳播出去就引起大家關注,部分平面媒體更說環保團體無不歡欣鼓舞,慶賀此一勝利的到來。不知道媒體是自己印象中的環保團體還是夢見的!沒有一個知情的環保團體是歡欣鼓舞的,因為這根本只是一種模糊焦點的報導方式。
自九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環保署將蘇花高速公路一案退回交通部重新審議後,長期關心花東發展的團體即期待進入決策體系進行溝通與意見交換,期待可以在「安全路」上找尋到最安全也對環境最友善的道路興建方式。因此公路總局即設計出蘇澳-花蓮間公路改善的五種方案。方案一就是原線改善、方案五就是國道蘇花高,剩下的方案二到四就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簡單來說,方案三、四、五都是要重新規劃出新路線,只是路的大小跟幾線道不同。(即蘇花高的路線方式用不同規模的道路興建。)方案一、二則較偏向原線局部改善,危險路段加強改善的政策。但我們一致認為,若陷入「五選一」的死胡同又跟之前蘇花高Yes or No二選一沒兩樣,強烈建議應該就路段做改善,因而也出現2.5或3.5的說法。
交通部蘇花高出局的講法,是表示在近日舉行的專家會議中,已經將方案一及方案五篩選出局,剩下方案二~四進行選擇,所以蘇花高出局是事實,但實際上仍然有可能有大規模的開發行為。
那我們在此有幾點意見提供參考:
在上位政策(即政府對於花東究竟要發展成什麼樣?還有風災過後國家對於國土的規劃是怎樣?)未釐清前,仍然不宜有大型開發事實進行。
交通運輸部分,近年來世界上風災水患頻傳,八八水災更重創國土。新挖路造成國土的潛在破壞難以估計,時間也遙遙無期。建議還是以提升低碳綠能之運輸工具為主要方向,軌道運輸優先改善,包含台鐵北花間運能增加、太魯閣號增購等,另海上運輸之可能也請詳加規劃與思考,這才是真正的安全回家路。
產業運輸部分,砂石之運輸應改採高運量之海運進行,輔以夜間的軌道運輸,以不影響載客火車時間為原則。另應建立緊急農產運輸系統,於公路中斷時,能緊急協助農產品在一定時間內運輸至北部市場,待公路修復後再回到現有運輸體系。(此點分外重要,因為開新路勢必走隧道方式,而目前的公路隧道都禁止砂石車或運菜車行駛)
應優先建立軌道運輸後之銜接系統,花蓮地方大眾運輸系統之不足造成旅客搭乘火車至花蓮後難以行動,身為觀光城市,應有便捷之大眾運輸(舉凡:公車、輕軌等可能)為促進觀光發展之要件。
安全路的前提下,我們不反對公路的任何改善,畢竟我們也都是要返鄉的遊子。危險易崩路段若採用原線改善,則一崩再崩,不是長久安全之計,此路段即建議以隧道方式進行修繕。但若僅為了快速而進行新路線之開挖,則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故期待在每一個區間逐一做細部修繕討論,而非給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給予大家做選擇。
過去不贊成蘇花高興建,最主要因素是擔心道路開通後,對於花蓮產業結構及生活的轉變。此蘇澳-花蓮間道路的修繕,一定程度會造成花蓮地方生活的變遷,呼籲地方政府宜極早規劃可能來的車流量,並加強地方軟體建設,提高在地就業率,勿造成道路開通後遊子反而外流更加嚴重之情況。
也期待地方政府不要以失業率、離婚率最高等不實資訊,或將台九線平原段肇事致死率也算進蘇花公路死亡人數等錯誤訊息,產生民粹式壓力來要建設,花蓮失業率近兩年均非全國最高,離婚率與高速公路興建毫無相關。地方政府若真正看見這些問題,應在地方具體設法解決,而非呼口號要一個遙遙無期的建設,就認為可以減少這些問題。
花蓮應走在台灣的前端,看看歐洲各國在氣候變遷下所做的觀光產業轉型之例子,發展地方社區特色及產業。現今全國貧富差距漸漸拉大,花蓮應設法突破此困境,而非讓富者在各種條件鬆綁之情況下,犧牲環境財進行大規模開發,錢都只進富者口袋,對於廣大收入欠佳的花蓮民眾,應該創造更多可能的就業機會,諸如社區產業、軟體計畫方案,莫以約聘制度或一個月22000之薪資工作搪塞給地方民眾,降低失業率。
最後,花蓮的孩子期待回鄉工作、生活,期待有各式各樣的安全回家路。更期待,那個我們想要回去的家鄉,仍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模樣。
1 意見:
經濟部礦務局2008年所做東砂西運與進口砂石市場競爭關係之研究指出:
因花蓮至台北地區相距兩百公里之遙,且經蘇花公路、北部濱海公路或北宜公路,距離長且路況不佳,以卡車或拖車運輸成本偏高,據估當時每立方公尺砂石價格高達950元以上,且對於交通流量影響甚鉅,不符經營效益,目前業者無採用公路運輸方式。
http://www.mine.gov.tw/Download/PInfo/P0075A.pdf
張貼留言